李宗强,男,34岁,中共党员,济宁市亚健康管理协会理事长。兼任世界中联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学说分会理事、北京疑难病研究会肿瘤协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勤求古训,博览众方,融化新知;担任市亚健康管理协会理事长以来,该同志扎实工作,勇于创新,近5年来累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健康科普讲座3000余小时,组织开展健康义诊活动100余次,组织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展示10余场次,发布原创健康科普文章1000余篇,带领健康科技工作者践行学术资源落地化、医学科技资源科普化,争做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
传承中医药文化,“治未病”应对“亚健康”
2011年大学毕业后,入职济宁市中医院中医肿瘤内科工作。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部分肿瘤病人来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的价值不大,而且仅仅能够进行姑息治疗为主。针对这种情况,该同志积极参加有关中医肿瘤的学习与培训班,参阅相关文献,大胆的对肿瘤早筛、饮食抗癌、运动抗癌、中医药抗癌等工作进行实践探索,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易感人群的发病率,改善肿瘤病人放化疗过程中的临床不适症状,大大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
肿瘤早筛、饮食抗癌、运动抗癌、中医药抗癌等工作的实践,恰恰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原则,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与既病防进。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当今世界上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调治亚健康状态则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中医学认为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病。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着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这正是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内经》也明确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未病”为先的原则,并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和平”之人作为身心和谐的健康标准。
李宗强同志通过对以上工作的研究与实践,立志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群群众“倡导健康理念,远离亚健康”。通过9年的实践,加之同行的协助,于2019年组建了济宁市亚健康管理协会,以此帮助更多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民群众。
组建科技社团,打造健康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年下半年,该同志牵头起草了《关于成立济宁市亚健康管理协会的申请与可行性报告》,顺利通过社会组织名称核准。名称核准后,积极完善相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在市民政局与市科协的把关与指导下顺利完成。2019年,在该同志努力和争取下,联合有关业内人士共同筹款完成才完成了验资工作,与2019年6月27日召开济宁市亚健康管理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选举李宗强同志担任协会秘书长,主持协会日常工作。
担任秘书长工作以后,积极参考兄弟地级市在该学科领域的先进思想与成熟经验,大胆进行协会日常管理规范化、协会分支机构建设规范化建设,于2019年12月31日,成立第一个分支机构—济宁市亚健康管理协会健康体检管理分会,挂靠单位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6月,因协会发展需要,报请业务主管部门与行政审批服务局备案,届中改选李宗强为协会理事长。
担任理事长以来,积极探索协会管理新模式,综合我市科技社团以往发展思路与工作开展情况,李宗强同志明确提出“克服医疗科技社团只重视学术会议,不重视学术资源落地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诟病,要全面带动医疗卫生科技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齐发力,为实现我市学术资源落地化新局面的形成而共同努力。”根据“学术资源落地化”的指导,带领协会上下,先后开展了“济优医—情暖老兵健康行”(组建30余人的医疗专家服务队下乡入户开展服务工作,惠及服务对象738人)、“圣城 科协论坛—济宁市抗癌防癌公益云论坛”(累计惠及群众9000余人)等工作,受到国内相关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跟踪报道,在人民群众中引起极大地反响。
普及科学知识,坚持当好健康科普“排头兵
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控制的“社会疫苗”,是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的关键手段之一。
2022年秋天,疫情多点发生,市民外出就医不便。李宗强迅速行动,经过下午两个小时的沟通联络,从300余名报名参加的协会成员中择优选取了19名专业技术过硬、沟通能力强并且涵盖10余个学科门类的科技工作者作为服务队成员,组建“济宁市科协居家健康指导专家服务队”,接听病人健康咨询与疾病防治的电话,为人民群众做好用药指导、健康饮食指导与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还负责为慢性病患者开药、取药、大门口送药与用药指导等有关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接听电话、微信健康指导需求1.2万余人次,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科普排头兵。
几年来,该同志带领协会将健康科普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方向。每年向社会发放健康素材、健康指导、养生食谱相关科普单页10万份。5年来,累计组织健康科普讲座线上线下累计超过3000小时以上,下乡义诊300余次,开展健康科普展40余次,组建“济宁健康科普”公众号与“济宁健康科普网”,对外发布原创健康科普文章1000余篇。在协会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上,又率先提出“济宁市健康科普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建成后,将实现济宁市“市-县-乡-村”四级健康科普服务体系,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健康教育并轨,力争建设成为科学、规范化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建设贡献力量。积极组织申办山东省健康科普学会,以济宁健康科普工作为试点,带动全省健康科普事业高质量开展。
弘扬科学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理论源于实践,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指导,积极推行“学术资源落地化”实施工作,积极探索个体化的协会管理方式方法,积极研讨如何让科技工作者学术经验落地实施,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积极分析当前医疗卫生科技工作者科普与研究的平静该如何跨越。截至目前,该同志带领协会理事会组建有分会、专业委员会7个,集聚科技工作者500余人,涵盖济宁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每个分会、专业委员会制定发展目标、工作方向与工作台账,通过协会组织的义诊、科普讲座、健康科普展等积极向人民群众推送科学的健康知识与养生保健方式方法。积极鼓励分会、专业委员会的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实践,每季度整理协会成员发表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与专业申请情况。
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回忆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寒暑奔波唯有爽朗一笑,成绩归于过去,未来拼搏依旧,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通过自身顽强拼搏,一定走出为人民群众健康护航的阳关大道!